淘优惠

淘优惠

chatgpt会影响人工智能行业吗 从chatgpt看人工智能

热门文章 0
chatgpt是什么意思,chatgpt官网,chatgpt中文,chatgpt网址

近日,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在互联网上爆火。它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AI也会歧视?

近年来,关于 AI 伦理和AI歧视的话题屡见不鲜,其中不乏针对女性的歧视。AI对女性的偏见主要有贬低女性、女性代表性不足、刻板印象、识别能力弱四类。

对于人工智能背后的性别偏见,本文作者倡导从女性学与算法学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去偏,认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偏见审查机制是一个可能的着力方向;同时提出,在追求性别平等的同时,科学技术、大数据背后所引发的其他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现象也应为人类所警惕。

算法是绝对科学的么?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在算法已潜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我们却总是不自觉地倾向于信赖算法。面对我们对算法科学性习惯性盲从,数据科学家凯西・奥尼尔(Cathy O'Neil)认为,算法神o或许是一位男性神――人工智能及其背后所谓科学的算法隐含着大量的性别偏见――而科学膜拜却遮蔽了我们发现性别偏见的眼睛。

算法中的性别偏见

在近年的新闻中,关于AI伦理和AI歧视的话题屡见不鲜,其中包括针对女性的歧视:谷歌图片搜索中“CEO”的结果几乎全部是男性,翻译软件总是将“医生”翻译为男性而将“护士”翻译为女性。

正如人类的偏见和歧视不可避免一样,AI的性别偏见是真实存在的。AI对女性的偏见可以总结于如下四类:贬低女性、女性代表性不足、刻板印象、识别能力弱。人工智能六大领域中“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算法之一――词嵌入,便表现出了其中若干项:在“女人:男人”=“A :B”的映射测试中,不仅产生了“垒球:棒球”这样的刻板印象划分,更出现了贬低性的“保姆:老板”组合。

性别偏见背后是强大的歧视理论和算法过程,算法以代码形式重新包装后进一步放大的社会偏见,无形地让女性利益受损,加剧了社会既有的性别歧视。

性别偏见产生的机制:

社会学角度和算法结构

对于隐藏在科学面具下的不公,凯西・奥尼尔为这种有害的模型取了一个有些讽刺的名字:数学毁灭性武器WMDs,其缩写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同。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修辞上的小心机也展示了大规模使用算法可能造成的杀伤力。那么,一个有缺陷的算法何以产生?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人工智能的代表算法之一――神经网络算法,理解为一个有许多层级的回归函数。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算法将不断调整其中的系数,以使得对训练集的整体误差最小。不难发现,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一个对大数据特征进行提取后形成的“黑箱”。正是通过这些特征值,这个“黑箱”才得以对新的个例做出预测。

大规模的数据是AI实现的基础,而算法被用于处理大量个案,那么哪些个体的需求能够成为一个算法的主要目的?答案显而易见,在统计性歧视的作用下,弱者的需求被消解。除性别以外,女性的种族、阶层、年龄、性取向等都成为女性被歧视的原因。单身女性现状或许能成为大数据参与交叉性压迫的例证:媒体通过大量报道“大龄未婚女性”“单身母亲”等话题,并利用“平均工资低”“年龄大”等刻板印象对单身女性进行污名化。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反映在单身女性被歧视,也成为其他算法系统学习的数据,构成一个不恰当的反馈回路,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如何判断一个算法是否有偏见

可以见到,不公平的算法实际上正在加剧不平等,而算法本身的非实体性则很好地为他们开脱了罪名。假定我们接受了这种“让机器拥有话语权”的方式,则必须引入一个更高维的框架对算法进行约束与评价。作为一个无法了解详细结构的“黑箱”,AI算法的各个层级难以被规范化。在一个只有输入和输出的模型中,算法的输入数据只能通过筛选来规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算法的结果?

一个广为接受的评价体系――机会平等,是罗尔斯所提倡的平等理念在机器学习领域的体现,即在不同群体中,有资格并被判断为有资格的个体所占比例相同。对于算法公平性不同定义的应用广泛体现在了各个去偏算法中,而它们的结果却令人不甚满意:大部分去偏算法只是掩饰了一部分偏见。

那么,针对算法中依然存在的性别偏见,与其追求平等的概率,是否可以采取一个更为激进的角度,要求一种暂时的“不平等”,以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做出补偿?我们认为,想要实现机会公平,一种“补偿正义”是必要的:必须保证每个人发展能力的机会平等。我们期望算法结果中针对以女性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优待”――这不仅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展示的空间,更可以为未来算法学习提供数据。

偏见的去除探索

AI的背后是一套人造的算法模型,这是无法跳脱出的桎梏。百年前的遴选模型必然不适用于今日,需要AI背后的工程师们为它注入灵魂。而对于性别偏见,我们倡导从女性学与算法学两个方面进行去偏。

性别偏见在家庭、生育、职场等领域频繁出现。算法模型记录了历史状态,因而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训练数据、算法模型的选择。同时,我们可以吸纳更多的女性进入AI研究队伍。LinkedIN的分析发现,全球只有22%的AI专业人士是女性。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主的创作者难免将偏见带入算法设计,使AI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此外,人工智能的“黑箱”模型并非完全不能干预――我们期望从算法的角度介入大数据中的性别偏见。如今许多去偏算法,如几年前流行的“硬去偏”和谷歌最近在翻译中施行的“覆写式去偏”,都是通过修改某个与性别偏见有关的数值,进而干涉算法结果的例子。此外,建立一个完整的偏见审查机制以平衡训练数据中的性别比例和“特征-性别”联系,或许是未来去偏的一大方向。

人工智能在展现其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一面时,其性别偏见却令人心有戚戚。在追求性别平等的同时,科学技术、大数据背后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现象也应该为人类所警惕。人类性别平等的理想不应该迷失在技术的海洋里。

2023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彭鲲志 黄隽恺

封面/摄图网

责编/田园黄蝶

审签/一帆

监制/志飞

举报/反馈


chatgpt用户数突破1亿用了多久 chatgpt的发展历程

chatgpt,chatgpt怎么下载,chatgpt官网,chatgpt国内能用吗

ChatGPT太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好几个朋友私聊我,给我发注册流程PDF,或者是国内“平替”软件的链接。

甚至有搞技术的朋友特意跟我说:百度阿里等大厂都表示了三个月后会推出类似功能,到时候什么鬼样子不知道,不过这几个月的窗口期应该好好利用,或许有赚钱机会。

此外,微信搜索指数上,ChatGPT自今年2月份以来开始上扬,截至到2月9号达到了4759W,百度搜索指数也上涨732%。

一直梦想改变世界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都直接在推特不吝溢美之词:ChatGPT好用到吓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夸起自家产品更是毫不嘴软:ChatGPT的出现,其意义不亚于私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

ChatGPT是个啥?

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软件?能从国外火到国内,让普通人和大佬都纷纷点赞还主动帮着宣传?

简单来说,它是微软投资的一款聊天机器人,按理说跟我们之前用的Siri,小度小度,小爱同学啥的很类似。

我们不妨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对于ChatGPT的定义:

ChatGPT是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百度百科)

但是,相比Siri、小度、小爱同学的表现,与ChatGPT沟通起来明显感觉它聪明得多。

用更具场景感的例子给大家讲一下:

ChatGPT可以帮你写论文,而且水平相当高,美国有超过85%的学生让ChatGPT帮助写论文,而且顺利通过指导教授的审阅;

它还可以帮助人类写代码,并且ChatGPT写的代码还能通过谷歌的初级程序员面试;

此外还能帮你写诗、帮你写情书等各类文字工作,甚至还能通过大数据帮你炒股票。据懂行的朋友说,如果股市按照常理出牌的大前提下,ChatGPT的炒股技术或许要比80%以上的散户和基金经理更靠谱。(我问他哪个股市不按常理出牌,他让我滚。)

当然,国内国外很多软件都有类似的功能,这次ChatGPT能够掀起轩然大波,知顿君认为其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三个字:更像人。

例如,有人问它一个问题“2+2等于几”,它回答“4”,这个人回复“不对,我老婆说等于5”,ChatGPT回复:“为了你的家庭幸福,那就等于5吧。”

不难看出,ChatGPT的聊天更有技巧性,这种技巧不仅体现在知识上,还有情感上。

说到这,我们不免好奇,ChatGPT的底层技术逻辑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做到相比其他AI更像人?

其实,人工智能总体可以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的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时候可以认为是早期萌芽阶段,著名事件包括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1966年世界第一款可人机对话机器人“Eliza”问世等。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10年代中期,可以算是AI技术的沉淀积累阶段,代表时间包括了2007年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1 the Road》问世,以及2012年微软展示全自动同声传译系统。

第三个阶段就是21世纪10年代中期到现在,可谓是深度学习算法不断迭代,人工智能生产内容不断提升的阶段,而OpenAI发布的ChatGPT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节点和标志性事件。

人工智能的两大基础,首先是大数据,通过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然后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逻辑,并在大数据和算法之上不断改进。

而GPT模型是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通过训练在大型文本语料库学习语言模式并生成自然语言文本。随着参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将人类反馈纳入训练,ChatGPT目前能够更好地使模型输出与用户意图相吻合。

此外,之所以ChatGPT的回复能够更加接近人类,或者说我们在交流的过程更像是与另一个人在交流,根本原因或许在于ChatGPT的算法逻辑的独到之处,包括敢于质疑、承认不知道、提升准确度、连续对话能力、用户意图有效捕捉,以及上下文理解能力等。(这类专业问题知乎上有大佬的详细回答,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自行搜索。)

ChatGPT真的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吗?

谈到颠覆性改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工作是不是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了。

事实上,人类的工作被工具取代本来就是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一直进行和持续的。例如曾经的欧洲有一种工作是专门每天早上叫大家起床的,这个工作岗位在现在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让人类从琐碎的、重体力的等各种劳动和事务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具价值和意义的、工具和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第一个石器工具,到今天的计算AI,每一次改变的趋势,都是人类通过工具的使用提高效率,完成之前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因此,与其考虑自己是否会被工具替代,不如抓紧时间创造和学习如何利用工具。

例如现在的ChatGPT,一定对于很多文字工作者的饭碗有影响,与其担心或者考虑转行,不如想着是否有可能利用好ChatGPT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服务,在ChatGPT工具的基础上,赋予产品属于自己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属性。

其次,ChatGPT的出现对于国内很多科技赛道的企业也有非常大的触动。

包括百度、阿里、腾讯、360等不少企业,都纷纷表示,最快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出类似的产品。例如百度表示预计在今年3月份完成一款名为文心一言的内测并向共公众开放,腾讯目前公布了一项人机对话专利,相关信息表示专利为实现机器与用户之间自然通常交流服务。

其实,大家或许多少都有一种体会,以国内用户最常用的百度、360等搜索引擎为例,我们用起来并不十分顺手。

很多时候想要找到合适的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去反复制定和修改关键词。因此,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只能通过国内的搜索引擎完成最基本的信息检索,例如查找一些机构的官网,了解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等。

即便如此,国内搜索引擎上得到的搜索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大相径庭。

但如果有了ChatGPT的帮助,或者干脆直接把ChatGPT当作搜索引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像与另外一个人交流一样,很自然的提问和追问?

这样搜索结果的筛选以及更深入的二次检索等工作,一定会变得相当智能和丝滑。

或许,我们父母一辈,在使用ChatGPT搜索的时候,完全可以像每次问我们问题一样去表达,而ChatGPT则不会像我们那么忙或者没有耐心,可以细致地、反复地、详细地回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

这种贴心的场景,仅仅是ChatGPT作为搜索引擎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已经可以写情书、编代码、写论文的ChatGPT,作为搜索引擎后的强大功能非常值得我们开足马力去想象和期待。

这样的搜索引擎如果问世,对于当下包括百度、360等国内头部搜索引擎来说,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正面的启发、引领,抑或是负面的市场份额的抢夺、品牌力的削弱等影响,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待市场检验。

一点启示:国内企业跟风需慎重!

为什么每次科技颠覆级别的成果,大都是国外公司做出来的?

我们说了,国内不少公司都针对ChatGPT表示,很快有相关技术或者系统推出。

其实回顾国内的人工智能公司,很多都是拿到了巨额投资的,有数据统计显示,七年内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合计拿到了超过7400亿人民币的投资。

虽然拿到了巨额投资,但是很多人工智能公司都将重心放在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类领域,因为这一类技术的商用场景非常明确了,研发投入之后很快就能接下订单、收回成本、快速盈利。

说白了,在国内创业,应用场景明确能够快速盈利的项目,才能受到投资人的青睐,把钱投给你。

估计了解创投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有机会面见投资人,应用场景、市场规模、盈利能力几个问题是投资人最关心的,你如果回答:项目是研究自然语义或者策略模型,将来可以像真人一样跟你对话,或者是下围棋打败世界冠军,只不过怎么赚钱没想好。那你大概率是拿不到投资了。

因为投资人要赚钱,一般国内的创投基金也要对给自己拿钱的老板负责,对于短期内没有明确赚钱途径和目标的项目,一般没有人会投。

说到这,好像知顿君是在褒扬国外企业家仰望星空,批评国内公司盯着老百姓菜篮子了。

这次,还真不是。

在知顿君看来,就算如此爆火的ChatGPT,要是长时间没办法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不能赚钱,其未来发展也将会是一个未知数。

有消息指出ChatGPT可能推出收费版,但相比较微软几百亿美金的研发投入,一个按月收取几美元的软件真的能实现收益吗?更何况,本身就需要大数据的支持,说白了就是需要不断有人跟ChatGPT聊天,让它更加聪明、更加像人,如果人为设置门槛,必然会让ChatGPT的用户数量大大减少,如此一看,收的那点会员费恐怕是得不偿失。

所以,连本尊都没有想好怎么赚钱的情况下,国内的跟随者还是要慎重,要结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行,而非盲目跟随。

当然,如果就是出来秀一下技术,证明:“我也会,就是不赚钱我懒得搞”,或者借此流量热点搞一波宣传,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知顿君看来,ChatGPT还是科技大厂的机会,而且是拥有云资源和广泛用户群体的科技大厂机会。

因为ChatGPT是一个中后期产业,不像AI早期,以算法为主,ChatGPT是以应用为主,需要大规模运算资源,所以有云的企业,才具备条件。

此外,ChatGPT需要有广泛的用户去投喂信息,在这方面,百度、腾讯就比华为更有优势,华为没有广泛的用户,能投喂信息。而百度、腾讯有着广泛的用户群体,不断的提供内容。

而大多数中小公司都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因此ChatGPT还是科技大厂的机会。(文/知顿 知顿君)



ChatGPT生成的内容是作品吗?著作权归谁?

tpch生成数据,生成potcar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写论文、写文案、写作业、写代码、写新闻、写评论……最近,ChatGPT非常火爆,一个个考问当下的问题也随之来临――

“很多专家学者围绕ChatGPT的发展,看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13日广东高院举行的“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护航广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一位企业界人士在发言时提到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ChatGPT是辅助工具还是内容生产者?如果ChatGPT能生产作品,著作权归谁?现有的法律体系准备好了吗?对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

追问1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作品吗?

早在计算机发明之初,人们就开始讨论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能否享有著作权。自1964年起,美国版权局就连续多年在年报中提及计算机作品对著作权制度带来的挑战,并尝试探讨计算机作品、计算机能否享有作者权等问题。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更新迭代,时至今日已发展出“能写会道”的ChatGPT,为许多领域提出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有的学生直接靠其写作业,有的学生借由它生成论文,有的记者输入新闻要素就能生成一篇新闻稿……

同时,一些出版物、论文开始将ChatGPT列为合著者、非第一作者,但随后遭遇了“封杀”,包括《科学》《自然》在内的大量权威期刊,都要求不能将ChatGPT列为作者。

可见,人工智能对现有著作权制度的冲击已经显现。

“需要明晰的是,此处谈及的‘作品’是指著作权法语境下的作品,而不是社会大众泛化理解下的作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美玲表示,根据著作权法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规定,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因此,并不能将ChatGPT生成的所有内容视为作品,如对“著作权法是哪一年颁布的”等简单问题的回答,属于现有知识的呈现,应该被排除在“作品”之外。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郑志峰说:“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认定的关键在于独创性,但何为独创性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主观主义,强调作者的个性化创作过程;一种是客观主义,强调作品本身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区分性。如果从客观主义出发,ChatGPT生成的许多内容可以被认定为具有独创性,进而属于作品。”

追问2

若遇争议有无司法判决借鉴?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是否构成作品等问题,已进行了一些探索。法院的基本观点是,司法争议的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资格有待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但对于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相关内容需要加以保护。

2019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北京菲林律师事务所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侵害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在该案中,法院认定,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的涉案文章内容不构成作品,但同时指出其相关内容亦不能被自由使用。其理由是: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文字作品应由自然人创作完成。

深圳市南山区法院2020年判决的腾讯诉盈讯科技侵害著作权纠纷案,是我国首例人工智能生成文章作品纠纷案,提供了另一种视角。2018年8月,腾讯公司在其网站上首次发表了题为《午评:沪指小幅上涨0.11%报2671.93点 通信运营、石油开采等板块领涨》的财经文章,末尾注明“本文由腾讯机器人Dreamwriter自动撰写”。同日,盈讯科技在其运营网站发布了相同文章。腾讯公司认为,涉案文章作品的著作权应归其所有,盈讯科技的行为侵犯了其信息网络传播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2020年1月,深圳南山区法院审理认定,涉案文章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文字作品,是原告主持创作的法人作品。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教授陶乾认为,在上述第一个判决中,法院认定数据库自动生成的分析报告不构成作品,但是有保护的价值。本判决的缺憾是,未能详细地阐述为什么在有保护价值的情况下,本案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第二个判决则将Dreamwriter认定为一种创作工具,认定该文章构成作品,属于腾讯公司的法人作品。

“总的来说,司法实践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保护,逐渐放宽对作品的认定,但如何认定著作权人以及相关的保护规则尚缺乏清晰的规则。”郑志峰说。

追问3

归属界定还要解决哪些争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龙卫球在腾讯诉盈讯科技侵害著作权纠纷案判决后点评说,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现有法律体系特别是著作权保护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其中,人工智能能否成为著作权主体、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能否构成著作权客体,在国内外存在广泛争议。人工智能能否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资格,需要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或认可。

ChatGPT生成的作品到底由谁作为著作权人,学术上存在不同观点。郑志峰表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的归属主要包括作者和其他主体,其中,作者指的是创作作品的自然人。但这不太适用于ChatGPT,一方面,ChatGPT并非民法上定义的自然人;另一方面,使用ChatGPT的用户虽然是自然人,但用户通常只是简单地提问或发出指令,并没有创作行为。

徐美玲提出:“既然ChatGPT生成的内容具备‘可作品性’,有可能享有著作权,那么其权利人如何界定?我认为,人工智能背后的设计者、开发者或者投资方等享有控制权的主体均可能成为著作权人,具体可通过合同机制确定。当然,‘权利-义务-责任’一体,成为著作权人的同时,也应对所生成的内容负责,如果存在侵害现有作品著作权或其他违法行为,同样应当由著作权人来承担相应责任。”

徐美玲说:“社会大众可能还存在一个疑问,在ChatGPT‘创作’过程中,千千万万的用户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回答,是否也付出了劳动、参与了‘创作’?权责又该如何分配?我认为,‘OpenAI(ChatGPT所属公司)――ChatGPT――User(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委托创作,即用户委托OpenAI通过使用其享有的ChatGPT来进行创作,著作权的归属可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来认定。”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在郑志峰看来,如果人工智能模型客观上生成了大量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但法律上不将其视为相应的著作权人,那么这些作品就会成为孤儿作品、无主作品。对于这些作品,特别是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的作品的使用,势必会引发诸多纠纷。“当然,著作权除了对作者进行保护外,还包括其他享有著作权的主体。虽然理论上说,ChatGPT和用户都难以称为一般意义上的作者,但法律完全可以通过拟制作者或者其他方式来确定著作权人。”

追问4

未来司法领域需要做何努力?

在徐美玲看来,应当摒弃作品必须只能由“人”来创作的理念――作品可以“为人”而创作。人工智能生成物在本质上是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只是借助了人工智能这样的工具,使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劳动科技化、规模化、智能化。不过,为保护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徐美玲特别强调应设定标注区分的义务。在我国已做出的判决中,法院就曾指出“从保护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诚实信用和有利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应添加相应计算机软件的标识,标明相关内容系软件智能生成”。

“欧盟、美国等都有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的纠纷,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政策。例如,欧盟2020年出台了《关于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立法建议》,提出区分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创作和人工智能自主创作,构建不同的保护制度。”郑志峰说,我国著作权法尚未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2020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三条将原来的“(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修改为“(九)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这为今后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作品保护奠定了基础。

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立法研究”的陶乾介绍,目前,仅有英国对计算机软件生成内容进行了规定,尚无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成果如何保护的规定。未来,可以考虑通过对衍生数据提供财产权保护的方式来保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同时,立法也有必要对文本与数据挖掘问题作出回应。